学术评价原则是科研活动的航标。“代表作”制度、“创新进步”原则以及科学标准和价值标准等观点的提出,标志着学界对学术腐败的分析正迈向评价原则的建构,但其内涵不够明晰,难以实施推广。
笔者认为,学术评价应以著作权登记(知识产权)为第一尺度,即发展健全学科学会,由学科学会选择一所大学设立创意院或产权院,专门受理该学科的论文、著作、报告、课题、建议等作品的产权申请,符合独创性条件,给予登记;不予登记的,申请人可以去法院申诉;同行评议、课题资助必须在著作权登记以后进行。
科学研究最大的问题是重复。作为明火执仗的抄袭重复,数量少,影响坏;作为思想观点的相似重复,数量多,浪费大。近日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标题中含有“农民”、“农村”、“农业”、“三农”的文章共计72.6万篇,这不包括标题中未包含的以及报纸发表的数以万计、出版社出版的数以千计的研究“三农”的文章、著作。工业领域应用数十个专利就可以生产一种性能先进的汽车,为什么数以千计、万计的研究课题与数以百万计的研究论文却不能解决农业问题呢?在我看来,一个关键性原因在于知识产权不清,导致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投资被重复的黑洞吞噬。
思想资源可以共享,重复没有价值,曹操烧《孟德新书》,夏侯湛“坏己书”,王安石毁《兵论》,均说明古人已懂得这个道理。我们虽不明朗古代是如何形成“日日新”文化氛围反对重复的,现代则建立了知识产权制度。专利法打击未经授权生产销售的专利产品,商标法禁止商标相似,著作权法保护作品的独创性,知识产权制度本质上是反对重复。以著作权登记为学术评价第一尺度,退回未登记的重合或相似作品,就是反对科学研究重复浪费,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建立作品资源数据库。创新要与现有作品相比较才能确认。今天,世界上每年有数百万的作品发表、出版,产生于1665年的同行评议方式难以对作品的创新进行认证。众多的作品未被收录,使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辨别作品也存在缺陷。美国国会图书馆进行版权登记,每个工作日可收到2.2万件(册)文献,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宝库,但不便对作品进行有效管理与充分利用。以学科为单位对著作权进行登记,使全国以及全世界的作品源源不断流向登记中心,形成学科作品资源数据库,从而为辨别作品是否具有创新价值提供参照系。
保护作者的著作权。贾迈勒率先发出伊拉克战争爆发的消息,使新华社以10秒优势在全球媒体竞争中拔得头筹。相似作品的著作权或优势属于先发表者。目前,高校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关于论文著作权的归属诉诸于法院的案件日益增多,大量作者的论文在辗转投稿、等待发表过程中被捷足先登的文章取代,其发表的价值丧失。以著作权登记为学术评价第一尺度,以申请日为公开日,为作者的著作权归属提供依据。
实现知识的集成创新。金属液态向固态转变过程中,先形成晶核,后吸纳原子长大,知识创新也遵循同样的集成法则。原始思想只是初步的构思,十分粗糙,需要众多的思想撞击,吸收更多的创意精华。90%以上的知识创新是改进型的。产权不清,科学研究处于一种混浊状态,走人家老路还自以为创新,那些有价值的原始创新思想被重复的泡沫淹没。以著作权登记为学术评价第一尺度,绝大多数科学研究以原始创新思想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足,提出改进思路,从而实现知识集成,使其进入到应用阶段。
保护投资取得效益。据披露,1997年国家先后投入四川绵阳市一环保所2500万元,该所2000年研制成功“电晕放电脱硫脱硝技术”,准备申请专利大力推广时,才发现日本一公司1988年已有相同的技术并在我国申请专利。这不是个别现象,如果对每年招标课题的主题进行检索,我国已有数以千计、万计的文章问世,仍然招标研究的现象常常发生。创新只有第一。以著作权登记为学术评价第一尺度,建立全国以及世界性数据中心,对申请课题等项目进行检索审查,对登记的产权进行保护。只有经过著作权登记的项目才予以资助,确保科研投资取得效益。
营造出版者创作精品的环境。原创作品在出版业指作者投往出版者的具有独创性的原稿,绝大多数粗糙,出版者请专家审查,指导修改提升,并进行编辑加工、校对,投入了创作劳动,原创作品就转变为演绎作品,出版者对其创作劳动应具有演绎权,不影响作者对原创作品的使用。以著作权登记为学术评价第一尺度,作者的原创作品可以通过著作权登记的方式发表或公开,出版者对原创作品投入智力进行创作的演绎作品,也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出版者才会投资对原创作品进行再创作形成精品。
产权是创新的生命。没有产权,任何投资、研究开发都没有价值。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订草案中建立了著作权登记制度,但这还不够,还必须创新著作权登记模式。
(作者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