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突破知识产权运用瓶颈?
阅读提示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全球知识产权竞争空前激烈,我国企业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运用知识产权突破发展瓶颈,是我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作者分析了世界知识产权竞争形势和我国企业目前存在的瓶颈,提出了以用为本、加强布局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近年来,我国企业不断遭遇国际知识产权摩擦和纠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知识产权形势异常严峻。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一、日益严峻的知识产权形势
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全球知识产权博弈空前复杂激烈。美国通过政策指导、减少审批等措施支持其专利运营公司在全球范围前瞻储备和布局专利;日本运用知识产权强化国际经营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技术力量和品牌力量;韩国则运用知识产权抢占绿色、智能发展先机,推动该国经济绿色转型。与此呼应,跨国公司也纷纷加强了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以国际知识产权布局加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在此背景下,我国华为公司、中兴通讯等一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产权摩擦和纠纷。跨国公司在我国不断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布局,建立各种联盟,协同运用知识产权制约我国企业,控制和垄断中高端产业链。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不久启动的对美国高通公司和美国交互数字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就是明证。
二、日益凸显的运用瓶颈
目前,我国中低端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逐渐减弱,遭遇封锁的风险越来越大,产业转型升级中知识产权运用的瓶颈日益凸显。
首当其冲的是国际知识产权前瞻布局的能力相对薄弱。2013年,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达2.1516万件,排名全球第三位;在PCT专利申请的企业排名中,我国的中兴通讯、华为公司分列申请量的第二、第三位。在全球PCT专利申请5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有20家,美国企业有15家,且其专利产业覆盖广泛;我国企业仅4家,全部来自数字通信和互联网领域。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国际专利布局的能力明显不足。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对国际专利布局极为重视,国外专利授权通常占全部专利授权比重的50%以上,而我国这一比重长期徘徊在10%左右,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
其次,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国内专利布局能力亟待提升。从国内高新技术领域专利布局来看,国外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仍占绝对优势。光学技术领域国外创新主体拥有发明专利的数量是国内的2.1倍,音像技术领域是2.0倍,运输技术领域是1.9倍;个别技术领域某一发达国家在我国的有效发明专利布局力度已超过国内,如光学领域日本在我国拥有的发明专利数量达到了我国的1.4倍。从专利维持来看,我国与国外差距更大,在维持10年以上的有效发明专利中,几乎所有高新技术领域,国外在华拥有发明专利量都是国内的数倍甚至十几倍。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我国企业拥有和掌握的关键核心技术数量不多,企业申请专利较少用来进行战略交换、布局、转化为标准等。我国企业将专利作为竞争工具或战略资源加以持续运用和经营的能力相对较低,企业专利实施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专利实施范围和覆盖广度不够,专利转化应用效率与能力尚有缺乏。
三、亟需多管齐下,合力推进
作为产业化后发国家,我国能否“后来居上”,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创新驱动。创新驱动的力量源自知识产权运用。知识产权运用已经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课,亟需多管齐下,合力推进。
首先,要培育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优势企业,有的放矢地开展国际知识产权布局。我国国际知识产权布局产业覆盖范围较窄、优势企业稀少。当务之急是分类、分主题培育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优势企业,鼓励和支持已经走出去或者即将走出去的企业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一是要支持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适时将核心技术申请基本专利,抢占国际产业竞争高地。二是要支持跟随型企业跟踪分析国际专利实力强的公司的基本专利,构筑有控制力的外围专利网。三是要鼓励和支持集成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在外国基本专利基础上开展二次研发,形成新的有控制力的基础专利,增加产业竞争的控制力。
其次,要着眼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国内高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布局。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关键环节,要适时发布重点产业、关键技术知识产权态势,指导企业加快高技术领域的国内知识产权布局;在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程专项实施中,前瞻布局高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在品牌建设、标准制定、创新型企业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中,加强高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的评价;针对高技术领域的国外专利流氓公司的遏制和讹诈,组建知识产权运营公司,推进企业协同运用知识产权进行积极应对。
最后,要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施导入为抓手,增强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生命线。《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下称《规范》)的国家标准和工信部编制的《工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指南》(下称《指南》)已经发布,应当继续以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为抓手,贯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引导,指导和帮助企业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企业切实将《指南》和《规范》中的运用规范和流程融入企业创新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和资金链运行的全过程,催生企业知识产权运用的力量。二是要指导、督促企业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评估,研究制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评估指标,指导企业开展知识产权运用自评估,借助评估的检查改进机制释放和激发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内在动力和活力。三是要面向企业知识产权运用需求,组织专家分类、分主题开展实务培训,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处理实务和应对知识产权风险、纠纷的能力。(知识产权报 作者 张义忠)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