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浙江医药:专利"坐镇" 决胜千里
一场历时4年多的专利诉讼,从德国打到美国,从应诉到反诉,面对来势汹汹的世界500强企业——日本Kaneka公司,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浙江医药)选择了奉陪到底。今年4月,德国法院终审判决浙江医药胜诉,为浙江医药在很大程度上扫清了辅酶Q10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专利障碍。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德州休斯顿地方法院,浙江医药诉日本Kaneka公司专利无效的案件仍在进行之中。
“来之,战之,胜之。”这是负责公司专利工作的浙江医药新昌制药厂知识产权部经理劳学军对于这场诉讼的评价。“创新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是基础,公司重视并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关键,建立预警机制未雨绸缪主动出击是保障。”劳学军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了这场跨国知识产权诉讼后,公司更加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一家新药研发企业的重要性。
“专利让我们有底气”
2011年7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对浙江医药发起“337调查”。2012年9月27日,该案行政官发布初步裁决令,裁定浙江医药初胜。2012年年末,ITC最终裁定浙江医药获胜,“不侵犯日本Kaneka公司在美国注册的340号专利所声称的权利要求,没有违反337条款”……当《“337调查”,浙江医药胜了》的新闻报道作为浙江药企获胜第一案而被国内媒体争相转载时,劳学军和同事们却一点都没觉得吃惊。因为早在该案启动调查之前,他们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
原来,早在2010年11月,日本Kaneka公司就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法院起诉浙江医药侵犯了其欧洲相关专利。浙江医药于2011年2月18日收到诉讼文书后,立即启动预警机制,积极应对。与在德国积极应诉并发起反诉的同时,浙江医药时刻关注美国市场动向。“当时,对方已经在美国提交相关专利申请,一旦授权,他们肯定会在美国起诉我们侵权。”劳学军说,正是因为早有准备,让浙江医药在后来的“战役”中游刃有余。
“辅酶Q10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争的就是这口气!”正是这一点,让浙江医药在应诉时底气十足。很快,该公司成立了由董事长、总经理负责的应对小组。全公司上下一条心,在材料准备及工厂调查过程中沉着应对,有条不紊。案件发生后,国家商务部、浙江省商务厅等部门多次给予业务指导,组织相关知识产权专家、律师来浙江医药指导应对,鼓励企业积极应诉,“新昌县维生素及其衍生物对外贸易预警点”也提供了专利信息支撑。最终,一直掌握案件主动权的浙江医药在德美双线战场上大获全胜。
“创新是药企生命线”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对于遭遇“337调查”等国际知识产权诉讼案的中国企业来说,不乏面临生存问题而“背水一战”的经历,然而当时的浙江医药并非如此。“如果在当时不应诉,把市场拱手让人,对我们来说其实影响不大。”浙江医药生命营养品公司研发部总经理许新德表示,当时辅酶Q10产品仅占浙江医药总销售额3%左右。对于浙江医药来说,与其说为了反戈一击,其实更是把这次诉讼当成维护民族医药品牌的绝佳机会。
“过去,中国药企是跟在外国企业后面跑,跑得大汗淋漓还跟不上,渐渐地我们明白,企业只有拿出最好的原研药产品,才有可能跑到别人前面,才可以做规则的制定者。”许新德表示,近年来,浙江医药在所有产品开发时都遵循专利优先的原则。“先考察它在国际上有没有人做,做了之后他们都拥有什么专利,这些问题必须放在第一步研究。”正如许新德所言,浙江医药一直以来都将知识产权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产品、技术创新。自2005年至今,已投入近12亿元的研发费用,该费用每年的支出占公司销售额的3%以上。
随着原创性的药物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浙江医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知识产权“成绩单”。截至2014年底,浙江医药共提交436件专利申请;拥有授权专利168件,其中发明专利164件,占比高达97.6%。近年来,浙江医药已经有维生素E等多个产品做到了品质优于国外同类产品,从而成为了这些产品的标准制定者。如今,浙江医药已经是维生素E产量国内最大、全球第二大生产商,盐酸万古霉素占全球产量的40%以上,专利产品出口额更是名列国内药企前茅。
“对于一个致力于打造国际竞争力的药企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医药行业的创新并不容易,研发一种新药有时要10年甚至20年,但我们耐得住这份寂寞。只有这样,浙江医药才能在原研药领域完全掌握国际市场的主动权,从容面对任何技术上的壁垒。”许新德感慨地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