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有效成果供给
没有充足的科技创新成果,科技企业的成果转化就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报告指出,有效成果供给薄弱是现存的一大挑战,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以论文为主,占比90%。
如何活化高校成果源头供给?报告建议:观念上,各高校要树立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在绩效评价、职称评审等环节,重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的考核指标,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和高校评价体系。
制度上,建立高校人才和企业人才双聘制度,推动高校人才与企业人才的双向流动。健全并落实科技成果预披露和专利申请前评估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技术含量高、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价值专利。
关键词:机制体制
成果转化要聚焦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并找到有机衔接的一根“绳子”,这根“绳子”就是改革评价制度。
但调查结果显示,这根制度之“绳”并不结实牢靠。全省仅有8所高校已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占全省高校数量的5%;52家高校未制定成果转化相关制度;仅18所高校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的评价依据之一。
对此,报告建议做好顶层设计,各高校构建科学完善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有效融合“放管服”等不同角色功能,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注重系统推进,突出成果实用性导向,并有机衔接、统筹协调相关配套措施,对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推广的科技人员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机制和方法。
同时,报告建议探索提高经费使用效率的政策机制,简化工作办法和转化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减少科研人员做转化的时间成本,在成果供给端保障转化质量。
关键词:人才队伍
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短缺,亦极大地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
调研数据显示,全省共计71家高校成立了成果转化工作专职部门,占比46%,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职机构建设比例有待提高。全省高校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共计303人,校均1.96人,对比2019年全国高校校均专职人员4.18人明显不足。对比全省高校研发人员总数76827人,每个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需服务254名研发人员。
如何强化高校转化人才队伍,打通科技创新价值链的“最后一公里”报告建议,设立专职科技成果转化管理部门和工作领导小组,发挥桥梁作用,工作职能由管理向服务转变。
与此同时,高校应通过岗位设置、奖金激励、体系培养等方式留住用好专业人才。改革现有收益分配机制,以实际绩效和贡献为导向,向成果转化专业人才倾斜。并建立健全技术经理人职称晋升渠道,健全技术经理人培训机制,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关键词:转移转化渠道
如今高校老师有很多产生专利项目的机会,其中不少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但很多都缺乏直接对口的转化渠道。报告提到,通过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成功服务转化合同数为212项,占全省转化合同数的1.97%;合同金额9607.1万元占转化总金额的2.59%。当年奖励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金额160.72万元,奖励比例仅为合同金额的1.67%。
深化多向融合开放合作迫在眉睫。在成果转化的各阶段,如何实现各方协同合作,覆盖从原理样机到商品的全流程转化阶段,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包括:加大经费投入和政策保障,以政策导向扶小扶优扶新,对于应用场景广泛、已突破关键技术的科技成果予以资金、政策扶持保障。采用减税和补贴的形式,鼓励企业拿出资金与政府联合设立技术攻关项目。
加强关键技术的中试熟化,发挥中试基地、加速器等创新载体的承接和引导能力,鼓励创新资源更多流向中试研究阶段。
聚焦地方产业发展方向,搭建联合研发公共平台,重点扶持已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科技成果基于应用场景的再研发。
引导投融资机构关注高校科技成果项目,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的落地和执行,解决成果转化链条中经费投入“两头大、中间小”的现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