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专精特新”有多层含义。
第一,“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大力鼓励和支持的新国策(具体原因我就不讲了,此处省略10000字)。
第二,“专精特新”符合波特的竞争战略中的两个战略,也就是“聚焦战略”(专精)和“差异化战略”(特新),而且是两者的高度结合。在互联网的上半场时,许多中国企业都梦想做平台,成为像阿里或者腾讯那样的公司,至少成为某个细分领域的重度垂直专业平台(例如,化工领域,或者供应链金融领域)。所以,前几年,在讨论到创业企业的商业模式的时候,人人言必称“平台”,否则显得落伍,融不到大钱。
事实上,对于99.99%的企业来说,做平台或者多元化,都是高难度的危险动作,需要大量的资源投入,甚至是一条导向死亡的歧途,而“专精特新”才是一条高成功率的人间正道。
对于那些做企业服务的公司来说(例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工业设计、知识产权服务、创业咨询服务、金融服务等),“专精特新”更是一个超长赛道,至少可以干二三十年。这样的专业服务类公司,同样有机会在北交所上市。总之,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春天到了。
第三,“专精特新”是一个宏大的梯度培育体系。它是在国务院中小企业促进发展领导小组亲自指挥下,由工信部中小企业局大力建设的“百十万千”工程。它包括四个层次的企业:在2025年之前,培育100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万家“专精特新”企业、1万家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000家单项冠军。
全国目前总共有企业4600万家,其中99%都是中小微企业。截止2021年11月,入选这个梯度培育体系的企业有多少家呢?
首先,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工信部还在研究制定中,所以,目前没有关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明确数据。
目前已经公开明确了的,经过三年时间,不断完善的评选标准主要是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包括各省市的“专精特新”入库培育企业11.7万家、省级“专精特新”4万家左右,入选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企业4762家,以及单项冠军596家。具体评选标准,工信部网站上都有,我在此不一一赘叙。
可以畅想一下,2025年前后,中国量大面广、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将被重组成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从上到下,分别是:大冠军(类似格力、三一重工这样的龙头企业)、单项冠军(有独门绝技的、全球市场名列前三的)、小巨人、一般性的专精特新、创新型中小企业、普通的路人甲型企业。
所谓的大冠军,中国从来没有提出或者使用过这个概念,它来自赫尔曼·西蒙教授的《隐形冠军》。指得是那些年销售额超过30亿欧元、甚至超过50亿欧元的以前的“隐形冠军”,例如,SAP等。在中国,最典型的大冠军就是福耀玻璃。2015年以前,华为在进入手机等消费电子领域之前,也是典型的大冠军。但是,华为现在已经是一个生态系统。
有了这样一个金字塔的组织形式,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就可以分层施策。而工信部抓的就是其中的牛鼻子——专精特新四类企业。按照中国产业政策的一贯特点和中国社会“赢者通吃”的特点,越到塔尖,企业得到优惠和扶持的力度就越大。所以,这里面有巨大的机遇和利益。
说一句很残酷的话,越晚明白过来,越晚行动的企业,越难挤入这个金字塔的上层。对于稍微有点雄心壮志的企业来说,好歹也要跻身百万级的“创新型中小企业”队伍中去,否则,将很难有生存空间,会活得很艰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