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青岛西海岸新区迎来了初冬第一场雪,寒气袭人。然而,在青岛华大智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依然涌动着火样创新热潮,科研人员正抓紧新品研发。
“我们先后研发生产了目前全球通量最大的基因测序仪、小型便捷基因测序仪、超低温自动化样本库等系列产品。”青岛华大智造生化研发负责人许奇武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青岛华大智造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发展布局,正是新区抢占新赛道,锻造新优势,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布局新赛道,需要科技引领、创新支撑。青岛西海岸新区着力强化科技支撑,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建立‘科技专员+揭榜挂帅’机制,深化校城融合、校企融合,引领青岛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建设。”青岛市委常委,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书记、黄岛区委书记孙永红表示。
企业站“C位” 汇聚科创澎湃势能
11月12日,天舟五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其关键元件之一——磁光开关,来自青岛浦芮斯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这款仅有优盘大小的磁光开关,除服务天舟项目外,还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嫦娥五号、中国空间站等领域。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浦芮斯光电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航空航天工程项目。“在产品研发创新的道路上,我们从未停歇。”浦芮斯光电总经理赵强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企业搭建创新平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创新创造中站“C位”唱主角的案例不胜枚举。
近日,记者在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看到,工作人员忙碌而有序,一瓶瓶微生态产品顺着传送带源源不断传出。
“我们拥有6350平方米研发场地,配有先进仪器和设备,能够满足研发、中试和成果转化需求。”青岛东海药业有限公司科研部部长尚改双介绍,企业攻克了传统微生态制剂菌种老化、疗效差、不耐胃酸等技术难题,自主创研了占我国种类总数1/4的微生态新药,已获授权专利41项。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青岛西海岸新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0%以上,全区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142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930家,汇聚起科技创新的澎湃势能。
“揭榜挂帅”能者上 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提升城市创新力,离不开良好的创新生态。青岛西海岸新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依托“揭榜挂帅”攻关机制大幅提高创新效率。
在青岛默森制造技术有限公司采访时,记者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一直以来,该企业苦苦寻求锻造伺服步进梁的国产技术而不得。将需求发布于“揭榜挂帅”平台不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鄢志丹团队便成功揭榜,困扰企业已久的技术难题迎刃而解。
“‘揭榜挂帅’实现了企业与科研单位的精准对接,企业不但省了很多精力,还获得了科研资金支持。”青岛默森制造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释修才说。
释修才提到的“科研资金支持”,是青岛西海岸新区针对“揭榜挂帅”项目的资金支持,其中,重大项目攻关支持额度最高400万元,一般项目攻关支持额度最高100万元。
“截至目前,‘揭榜挂帅’机制累计立项支持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45个项目。”青岛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大数据局)局长隋俊昌介绍说,此举帮助企业破解制约发展的难题,加快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为产业向高端迈进提供有力创新支撑。
“校长基金”赋能创新 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
前不久,山东科技大学材料学院王忠卫教授团队获得100万“校长基金”支持,用于高性能特种环氧树脂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有了‘校长基金’的支持,我们的项目向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王忠卫告诉记者,团队正与青岛海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筹建山科海湾特种环氧技术开发研究中心,预期将为企业带来年产10万吨以上产能,每年可实现增加值22—24亿元。
“设立高校‘校长基金’,是新区深化校城融合、用好高校创新成果赋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招。”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组织部副部长、区招才中心主任张海舰介绍说,高校“校长基金”总规模1亿元,使用期3年,以直接补助的形式支持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目前,基金已累计拨付7500万元,支持47个项目落地。
此外,青岛西海岸新区常态化选聘高校院所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专员”,挖掘关键核心技术需求,开展产业链课题研究,促进高校优质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同时,创建高校科创成果交易转化中心,上线“校企通”高校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全面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政策活了,校企创新活力更充沛。今年1—10月,青岛西海岸新区整合21所驻区高校科研、人才等优势资源,与本地企业达成了300余项产学研合作项目。
在科技创新力量的加持下,青岛西海岸新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韧性足。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3436.75亿元,同比增长5.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