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中小微企业,缓解其长期存在的资金困境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题中要义。借助高效、便捷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能够大幅简化业务办理流程、降低业务办理成本,为小微企业纾解急迫的资金需求。
随着全国防疫工作的持续深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后的生存和经营状况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纾困措施,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资金周转紧张等问题。紧跟政策步伐,金融科技企业推出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也从细微环节入手,缓解小微企业的资金链紧张难题。
解除企业痛点是关键
对于拥有技术优势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在针对金融机构建设数字化小微服务能力的过程中,其金融解决方案一方面要满足企业的基本金融需求,围绕普惠金融的痛点进行深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精准实现小微企业与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平台之间的供需匹配;另一方面可以向金融机构输出技术,助力其提升自身的数字化能力,践行普惠。
从企业常见的票据贴现环节来看,对于不少回款周期较长的小微企业来说,现金流紧张是常态。当前交易结算较少使用现金,票据贴现就成为了企业加速回款、保障资金流稳定的一个重要工具,通常是对接银行或是票据中介。通过银行办理较为正规,但是需要的申请资料较多,一般需要线下办理,耗时也较长。票据中介门槛较低,但要收取较高比例的服务费。有的企业对于利率和风险的感知比较弱,特别是在发生追索风险后,企业信誉和经营将面临着严重冲击。
随着票据市场的不断完善,票据交易的电子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例如,上海票交所推出的“贴现通”可以让企业全流程线上办理贴现业务。
电子票据贴现平台的逐步推广和使用也给金融科技公司一个创新并拓展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的机会。例如京东数科早前上线了票据融资技术服务平台“京票秒贴”,平台运用了专业的票据OCR识别、智能匹配、每日低价区间展示等技术手段,企业通过平台上传票据信息后,可以查看多家金融机构报价,自主选择与意向银行签约并即时发起在线跨行贴现业务。
实践证明,数字化平台能够在企业与金融机构间搭建有效的对接渠道,缓解小微企业无法获得的正规金融服务或是在获取金融服务时遇到的融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勿盲目为数字化而数字化
搭建电子票据贴现平台仅仅是当下金融科技公司助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基础,涉及信贷、营销、风控的数字普惠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力求通过业务数字化、产品个性化、交易网络化、供应链场景化来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小微以及“三农”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包含了方方面面,对于以技术和服务为导向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归根结底需要围绕“普”和“惠”二字进行创新,坚持金融是本质,技术是手段,避免本末倒置,不能为了数字化而数字化,不能牺牲对消费者的隐私保护,更要关注是否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基本宗旨,要实实在在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
有分析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平衡好“普”和“惠”的关系,要以安全和合规为基本前提,在给予客户更优惠价格的同时,也要注重对于风险的把握。机构需要努力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以更加健全的征信体系与合规体系来更好地降低风险成本。
在今年的两会上,有代表就建议,要持续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加大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供给。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电子化水平,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供给金融服务,有效降低金融供需对接和资源配置的成本和风险,使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可得性更强。
打造数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根据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为12.55万亿元,同比增速达25.93%。
疫情进入常态防控期后,资金紧张的企业、商户和个人经营者对于无接触金融服务需求依然旺盛,数字普惠金融市场的发展空间巨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小微企业都是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重心。
金融科技已成为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借助金融科技,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数据积累速度加快,风险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金融服务触达用户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令传统金融不易触达的长尾用户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
未来,随着与物联网、5G技术的融合,还将进一步引领金融科技向普惠金融领域的纵深发展。物联网能够实现信息流、资金流、实体流“三流”合一,让金融服务可以控制并融合在实体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中。物联网不需人工介入就可以由传感器主动获取信息,将可以实现投资融资、资产管理、信息中介、有形物品等领域的数字化,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也有助于从根本上助力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能够看到,当前物联网智能柜、虹膜保管箱等前沿的创新产品已经出现,可以预见,随着5G应用于普惠金融之后,使其在服务速度、范围、方式等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金融机构可以利用5G技术,对企业、个人信息进行收集、处理、量化、分析,从而对普惠金融服务对象进行更为立体、精准的信用画像并从海量的信息中确定符合对方需求的全周期、个性化服务方式。
【关闭】